回望新时代10年,四川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
看这一张张年轻企业的面孔:极米科技开创“中国智能投影第一股”,纵横股份领跑工业无人机市场,虹科创新科技在高铝超薄触控屏保护玻璃领域执全国全球牛耳……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四川企业,蓬勃生长、一鸣惊人,绽放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
看这一个个竞相发展的市州:从在全国独树一帜的公园城市成都,到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从志在打造“动力电池之都”的宜宾,到打造“天府第二粮仓”的攀西……十年间,越来越靓丽的城市和区域名片,以文以旅、因产因业,释放着新时代的非凡活力。
看这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江河:金沙江驱动4座世界级水电站,沱江向全面消除Ⅴ类及劣Ⅴ类水体靓丽转身,黄河上游如诗如画的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快建设……十年间,越来越清澈的大江大河干支流,筑牢屏障、共护安澜,迸放出新时代的绚烂光彩。
十年跨度中,一点一线一面的实践实战,一人一村一城的筑梦逐梦,源源不断汇聚到48.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成就了一个西部大省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由2012年的2.3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38万亿元)、跃升并稳居全国第六位的高质量发展历程。
劈波斩浪稳驭舟,踏平坎坷成大道。这些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9100万巴蜀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拼搏实干,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前行,在稳中求进中奋发有为,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伟大时代,铸就不朽丰碑,四川发展是伟大新时代的生动缩影;潮涌川江,书写恢弘篇章,四川答卷是中国新辉煌的有力印证。
旗帜引领 四川蓝图
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接续奋斗,四川人民承关怀而奋起、抓机遇而图强
金秋北京,“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展厅内3张穿越时空的对比照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第一张,垂直般攀附在悬崖上的藤梯令人心惊胆战;第二张,结实牢靠的钢梯带给群众安全出行;第三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用上祖祖辈辈想都想不到的楼梯。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在心、“感到很揪心”的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阿土列尔村,在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演绎了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三部曲”,摆脱贫困的彝族乡亲以他们质朴的方式表达心声:在凉山彝寨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习总书记卡沙沙(彝语:谢谢您)”“共产党瓦吉瓦(彝语:非常好)”。
风吹稻谷香,开镰收割忙。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5000多亩水稻颗粒归仓,捧起籽粒饱满的稻谷,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时兼任村级“田长”的李雪平无比渴望向总书记报告:“全村水稻总产量再创新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确保耕地面积不减、用途不变,让永丰永远丰收。”
一碧万顷的兴隆湖畔,科技成都拔节生长。习近平总书记对天府新区建设公园城市寄予厚望,4年多时间,这里不仅成为生态秀美的网红打卡地,还聚集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成都超算中心等科研院所、“国之重器”和知名企业,烟火成都的科技味十足。
处一隅而观全局,目睹和深切感受十年巨变,底气十足、豪情满怀的四川人民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对这方土地的殷殷关怀。
人们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四川情结”和与巴蜀儿女在一起的暖心关怀——
2013年5月,在大灾大难突发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芦山地震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嘱托四川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年3月,在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等方面提出重要要求,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打气鼓劲;
2018年2月,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人民中间,深入大凉山腹地、天府新区、汶川县映秀镇等地,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亲切问候;
2022年6月,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视察,深入农村、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企业等进行调研,一路殷殷嘱托、一路悉心指导,勉励四川人民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十年间,无论是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挂念四川百姓,还是向西博会致贺信、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无论是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还是对四川工作作出“七个方面”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十个方面新的重要要求,无不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领航指引、擘画蓝图,无不激发出全省干部群众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决心。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省委坚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工作遵循,坚决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推动现行标准下62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消除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打赢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伟大战役。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偏远村庄,千百年来受阻沟壑的绝壁彝寨,世世代代渴望小康的“四大片区”,如今铺展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这是中国式奇迹!
——着力解决掣肘新时代四川改革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从“多点多极支撑”到“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从壮大高端现代产业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提升开放水平到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态势……四川一以贯之在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开发开放等方面持续用力,誓将短板变为“潜力板”、弱项变成“爆发点”。
成都经济总量接近两万亿元,七个区域中心城市全部超过两千亿元,全国百强县、全国百强区阵营中涌现更多四川面孔,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享誉全国,“投资西部、首选四川”更加深入人心。这是四川式崛起!
——整合资源力量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以高铁为重点打破交通瓶颈,以三大攻坚战为抓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重塑产业新优势,以深化农村两项改革、国企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等原创性原动力改革为重点释放综合红利效应,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越筑越牢、动力越行越澎湃。
全国铁路建设主战场在四川,10个大科学装置在四川,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在四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最多的是四川,县(市)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数量最多的是四川,改革创新成果丰硕的有四川……这是四川气魄!
——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砥砺初心使命,持续用力强化理论武装,始终保持正风反腐凌厉攻势,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和发展。
无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暴雨洪涝灾害,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涉藏地区依法治理等,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冲锋一线的身影,哪里就挺立起风雨来袭时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这是四川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还会面临许多激流险滩,要勇于迎接各种风险挑战。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成就都要通过我们共同拼搏来取得。
拼字当头,苦干实干。四川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一路闯关夺隘,一路高歌前行,全力以赴把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
国之大者 四川担当
立足全国大局、结合省情实际正确决策,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努力勇挑大梁、扛牢大省责任
新时代10年,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严峻复杂形势,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尚在突围,又进一步迎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任凭风浪起,勇开顶风船,就是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今年8月,国务院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强调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四川是在会上发言的六个经济大省之一。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更加需要四川胸怀“国之大者”,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这些年,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再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标定了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也为四川走在前列、多作贡献创造了重大机遇。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两年多来,川渝两省市召开 5次党政联席会议,共同起草、向上申报或出台的规划达30余个,各部门、各市州区县、各领域共签署合作协议300多个,几乎每三天就“握手”一次。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7.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经济总量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提高到6.5%、30.8%。截至今年8月底,160个标志性共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60.8亿元。
随着成都东进、重庆西扩,川渝之间中部“塌陷”区域快速隆起,在“双核”带动下,资阳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内江经开区中显智能新型触控显示模组生产基地项目、自贡中兴能源全球总部基地项目等一个个重大项目布局落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4个共建万亿级产业集群“抱团”亮相全国乃至世界产业舞台聚光灯下。目前,川渝电子信息产业年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整机生产基地、第三大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放眼全国大局,引领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这些年,四川发挥独特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建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在构筑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看空中航线。今年1月至8月,成都航空枢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累计完成运输架次20.6万架次、运送旅客2313.7万人次,运输架次及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中稳居第一。而在2020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以4071.2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跻身全球第三。
看国际班列。从成都、泸州、自贡、广元、遂宁等城市出发的货运班列,用汽笛悠悠取代驼铃声声,如钢铁骆驼般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开行数量由2013年的几十列增长至2021年的4358列,畅连境内境外百余个城市。
与此相关,十年间,四川综合保税区由1个增至6个,国家级经开区由6个增至10个;2021年四川进出口总额近万亿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10.7%;外国获批在蓉设立的领事机构达到21家,相比2012年增加12家,数量位列全国内地第三。
看塔尖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去向,折射出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态势。十年间,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由2013年的242家跃升至目前的377家,不仅数量上增长,而且结构上也有重大变化,在中国企业比重不断提升的大趋势中,3家川企脱颖而出:新希望控股集团、蜀道集团、成都兴城投资集团。
享到红利、尝到甜头的企业纷纷加大投资:韩国现代汽车集团,近年来向资阳公司增加的投资总额已达200亿元。今日之四川,已是全球瞩目的投资热土。
这些年,四川坚定扛起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政治使命,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以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四川是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起于达州普光气田,纵贯长江沿线6省2市80多个城市,长度超过2100公里的川气东送管道,与沿线2亿多人口的“烟火”和数千家企业的运转息息相关。从“川气东输”到“西电东送”,10年来,四川向省外累计输送相当于11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送气1382亿立方米、相当于本省5年的消费量。抱负不止于此,一个总投资7100亿元的宏伟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川渝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页岩气)产能基地。
四川素有“粮猪安天下”之说。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四川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经过十年努力,全省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生猪出栏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前不久,《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0年)》印发,一个目标激荡人心,打造“天府第二粮仓”,为保障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再立新功。
四川是长江、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份。借助大规模绿化全川、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脆弱区修复,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5.2%增至去年底的40.2%。通过省级环保督察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去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6.1%,21个市州城市空气优良天数率为89.5%,均为十年来最好水平。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生态“颜值”不断刷新。
这十年,四川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主动当好改革“试验田”,勇于攻坚“啃硬骨头”,多点突破、亮点纷呈,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数得着、叫得响、可复制的标志性成果。
2013年,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2014年,雅安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四川入围第三批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四川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2019年,四川跻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019年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名单出现成都西部片区身影;2022年,绵阳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国字号”头衔越获越多,四川亦不负众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自贸试验区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被评为中国改革2020年度案例唯一省级特别案例,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被评为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唯一省级特别案例。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一个9100万人口的大省,在为国担当担责中展现作为、铺展华章,乘风而起行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奋进巴蜀更出彩。
版图重塑 四川突破
聚焦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沉睡数千年,再醒惊天下。”2020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1986年发掘三星堆的1号坑和2号坑区域开展考古勘探与发掘,陆续新发现6座“祭祀坑”,从此不断“上新”重要文物。顶尊蛇身神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铜顶璋龙形饰、铜神坛……一件件前所未见的器形,让全世界为之惊呼。
遁地,从三星堆考古发掘,探寻古蜀文明之光;飞天,从在西昌发射嫦娥一号等月球探测器,触摸“九天揽月”梦想;问源,从稻城高海拔观测站出发,探秘超高能宇宙线源“身世谜团”。人们回望四川这十年时,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不由浮现脑海。
而在广袤的巴蜀版图上,当补短板强弱项的一个个重要部署落地见效,当打基础利长远的一项项重大工程发挥作用,当挖潜力增动力的一件件重点事项照进现实,四川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坚持,在接续奋斗中突破瓶颈制约、重塑发展版图。
突破之大,在区域发展格局——
东西落差近7000米的独特地理条件和长期历史发展,导致四川区域经济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首位城市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2012年成都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紧随其后的7个市州经济总量加起来才与之相当。
近年来,省委结合阶段性省情实际,大力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鼓励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带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
2021年,成都经济总量逼近2万亿元大关,代表四川乃至西部参加国际大都市竞争更富吸引力;全省经济总量千亿元以上市州个数从2012年的8个增加到2021年的16个,其中绵阳、宜宾超过3000亿元,乐山、德阳、泸州、南充、达州突破2000亿元,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中,四川经济地理从“月明星稀”转向“众星拱月”。
更为可喜的是,立足区域经济板块的城市群,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加速崛起,成为全省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成都平原,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从夯基垒台转向成势见效,目标无比笃定——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基本实现、产业创新协作体系初步建立、公共服务共享水平稳步提升、绿色低碳公园城市形态充分显现。在川南,共饮长江水的宜宾、泸州经济总量超过5500亿元;在川东北,接壤毗邻的南充、达州经济总量接近5000亿元,“酒都”“酒城”牵手,“绸都”“气都”联姻,正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北两翼振翅高飞。
突破之广,在基层治理格局——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但长期以来四川存在镇村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问题。一对“最高”“最低”同为一体的数据,有力说明了改革势在必行:四川是全国乡镇一级财政投入总量最高的省份之一,但平均到每个乡镇则是全国最低,因为“多小密弱”,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
四川下定决心推进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坚持顺向调整改革原则,截至2021年3月,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共减少1509个、减幅32.7%,村级建制减少19078个、减幅41.98%,村民小组减少156025个、减幅40.4%,社区增加461个、增幅5.91%,干成了一件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实现了乡镇面积扩大、人口增加、资源整合、要素聚集、结构优化的改革目标。
通过对镇村“多合一”调整,全省乡镇平均面积从106平方公里增至156.7平方公里、增长47.8%,平均户籍人口由1.8万人增至2.93万人、增长62.7%,这为县域副中心等优势区域发展打开了空间。
用好农村两项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四川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培育川粮油、川茶、川菜、川鱼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178个,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6个,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6118个。去年,农产品初加工率达61%,较2012年增加15个百分点。
突破之深,在立体交通格局——
翻了一番!10月1日,泸州至永川高速公路并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至此达到8915公里。而在十年前,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只有4334公里。
如今,全省公路总里程39.9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全面实现。从雅西高速到汶马高速,从雅康高速到317国道雀儿山隧道,一批展现大国实力的超级工程和示范工程,让天堑变通途,“蜀道难”变“蜀道畅”。
“全国已迈入高铁时代,一到四川就降速”,短短一句曾道出四川人的高铁之痛。2017年12月,西安至成都高铁开通,“早上肉夹馍、中午吃火锅”的生活成为现实。2019年12月,成都至贵阳高铁开通,上新“龙抄手”和“辣子鸡”的组合。2020年12月,时速350公里的成渝客专提质改造工程完成,成都至重庆1小时通达,为跨省域工作生活创造了更多可能。值得期待的是,成达万、成自宜、成渝中线、渝昆等高铁开工建设,世纪性战略工程川藏铁路全面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扎实推进,四川已是当前全国铁路建设最热火朝天的区域之一。
今天的四川,交通地理发生根本改变,“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体系加速形成。去年初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中“四极”之一的地位。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四川全力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
突破之绚,在创新创造格局——
在全国创新版图中,四川“两头”突出:一头是大院大所、知名高校云集,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扎堆,载人航天、大飞机、北斗导航、“华龙一号”等重大专项任务中均有“四川造”身影;一头是市场和社会创新氛围浓郁,在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版全球创新指数(GII)“科技集群”百强榜中,成都位列全球第29位,与芝加哥、斯图加特、特拉维夫位次相近。
这些年,四川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看平台载体,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天府实验室、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揭牌,四川建成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89个。
看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350.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14.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47%增长到2.26%,区域创新能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看成果成效,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四川总体跨过创新型经济体门槛,2021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5.6%,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2.18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4012.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5%。
举一纲而万目张,落一子而满盘活。不断打破瓶颈、突破自我,带来一个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崭新四川。
人民情怀 四川力量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上下一心向未来
2022年的夏末秋初,注定将沉淀在四川人的记忆深处:8月,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四川首次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9月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一轮疫情,21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全体居民原则居家;紧接着,一场6.8级地震猝不及防地在甘孜州泸定县发生,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的紧急救援迅速开展。
高温干旱、疫情反弹、地震灾害,多重困难叠加、多种挑战并存,不得不让人揪心。但这十年中,四川还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8·8”九寨沟地震以及极端持续暴雨天气带来的严重洪涝灾害,一次次在灾难中屹然挺立的四川人坚信,干工作就是同困难作斗争,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成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巴蜀大地,迸发出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强大力量。
——这力量,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来。
“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百年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四川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行动指引。
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无论是推进法治四川、平安四川、美丽四川建设,还是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问题,省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四川已连续多年将民生支出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重稳定在65%以上,每年实施30件民生实事,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四川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超100万人,特别是在曾经的贫困地区,发挥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显著作用;
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四川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0%,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目标,2021年各级各类学校2.4万所、在校生1627.1万人;
医疗卫生关乎民生质量:2021年末,四川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均是2012年的1.7倍,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的75.2岁提高到2021年的77.95岁;
文化惠民为民生幸福“加码”:到2021年末,全省共有207个公共图书馆、263个博物馆、206个文化馆、4089个综合文化站……构建起全国战线最长、数量最多、服务最广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更加繁荣兴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四川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镇老旧小区增设电梯,从服务保障农民工到破解“老有所养、幼有所育”难题……不断把人民群众需要的、期盼的、向往的民生事项,变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美好现实,也激发和释放出蕴藏于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这力量,从构建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中来。
新时代10年,我们先后迎来了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史雄辩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尽管一段时期内,四川正风肃纪、惩贪治腐、刷新吏治的任务,不可谓不艰巨繁重,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根本政治责任,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惩贪治腐,猛药去疴、刮骨疗毒,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数据显示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22.5万余件、处分23.7万余人,其中厅局级646人、县处级8057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7万余起、处分2.6万余人,“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敢腐的震慑充分彰显,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自觉显著增强。
党心连着民心:2021年度四川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指数达86.94,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十连升”,比2016年度上升2.13;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接受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下降至全国第21位,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低值。
环境坚定信心:在党风政风好起来的同时,四川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作出扎根四川的抉择。2022年7月,全省实有市场主体突破800万户,相比2012年增加近500万户,较疫情前增加187万户。
——这力量,从广大党员干部敢担当、善作为、作表率中来。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截至2021年底,全省基层党组织超过24万个,共产党员超过511万名,活跃在改革发展稳定各条战线,涌现出周永开、柴云振、其美多吉等大批先进典型。
越是关键时、越到紧要处,总有党旗飘扬、党徽熠熠。脱贫攻坚中,全省11501个驻村工作队、10.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数百万基层干部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其中有150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程上。
疫情防控、森林灭火、抗震救灾,每一次灾难面前,总能第一时间看到党员干部逆行出征、冲锋在前的身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火墙”。仅2020年,全省就组织284万名党员干部人才奔赴“疫”线,在抗疫一线建立1.1万个临时党组织、7.6万个党员突击队,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选干部、建队伍、强班子,为的是事业发展。好干部从哪里来?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我省注重在重大工作、重大斗争第一线培养干部、锤炼干部,让好干部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去年换届中,从“三大攻坚战”、疫情防控等斗争一线提拔1155名优秀干部进入县(市、区)班子,占新进人数的74.4%。
源头有活水,后继有来人;干事有平台,成长有激励,四川建强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又逢金秋时节,巍巍岷山雪域壮美,大渡、赤水波涛澎湃,千里凉山层林尽染,阿坝草原一派橙黄……盛世中华,江山如此多娇。
四川沿着红军长征足迹,在这些地方分别设立长征干部学院阿坝雪山草地分院、甘孜泸定桥分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雅安夹金山分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红色阵地,激励大家更好地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四川人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踔厉奋发、不负韶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更大四川力量。